环境科学与工程2020年度发展规划
发布人: 发布时间:2020年03月26日 08:46 访问量:   打印内容

 

 资源与环境学院环境科学与工程学科是遵义师范学院新建学科,学科建设遵循“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理念,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强调“山、水、林、田、湖”与人生命共同体理念,开展生态环境建设与保护,维护生态安全、改善生态系统功能、发展绿色经济,构建贵州生态环境安全大格局。

一、整体目标

  1.建设好一支学科队伍:加强学科队伍建设,在2020年度内环境科学与工程学科团队成员稳定在25人,贵州省千层次人才5-6人,教授2-3人,博士15人左右,构建一支年龄结构、学缘结构合理,教学水平高,受学生欢迎的师资队伍。

  2.建设好一批教学科研平台,凝练好学科方向:加强资源的整合,立足现有学科条件,充分整合科研资源与教学资源,加大投入,发挥团队优势,进一步挖掘内涵,进一步凝练出具有特色的研究方向,影响力较大研究条件良好的学科点,研究水平达到省内先进行列。

  3.取得一批教学科研成果,并做好服务地方工作:利用好现有教学科研平台,积极申报一批高层次科研项目,尤其是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的立项,每年稳定立项1项,注重科研成果转化,组织好项目结题和成果转化,转化科研成果1-2项。加强教学改革,鼓励教师进行教学改革项目申报,建设精品课堂1-2门。

   4.加强具有创新能力、综合能力和应用能力的本科应用人才培养模式研究:完善本科生教育,与省内外大学联合培养硕士研究生,鼓励学生报考专业硕士或学术硕士。按环境学一级学科建设任务书要求,达到一流学科建设预定目标。

二、具体措施

   1.加强组织领导,建立和健全各项管理制度。学院把学科建设置于重要地位,学院各个职能部门通力协作,齐抓共管,为学科建设出谋划策、保驾护航。继续强化全校师生对学科建设重要性的认识,增强紧迫感、责任感和危机感。明确学科成员的责、权、利,学科管理实行领衔人负责制。建立健全的人才竞争激励机制,制定激励政策,鼓励学科带头人、学术带头人、学术骨干开展科学研究、撰写高水平学术论文、申报科技成果奖和发明专利。

   2.制定与完善学科建设评估指标体系,加强学科建设的质量监控。将学科的建设引入竞争机制,构建新的学科建设运行体制,实行学科滚动建设制度。学科建设期满后,严格按指标体系进行自评,实行自评-建设-再自评-再完善的全过程管理。

   3.制定有有详尽的学科规划。在学校学科规划的基础上,学院制定了详尽的环境科学与工程学科建设规划。

   4.加强重点学科的对外交流。根据学科建设的需要,选派德才兼备的优秀教师到国内外著名大学、科研机构、学术组织学习、进修;加强与本学科在外访学、工作人员的联系和沟通,发挥他们之所长,积极利用他们的便利条件为学科建设服务;加强与国内外知名高校的交流,鼓励中青年教师进修,鼓励出国访学并在国外发表论文和参加国内外学术会议。

三、主要建设内容

  1.师资队伍与资源建设内容

 (1)优化学科队伍。在现有人员基础上,优化学科队伍的结构,改善学科队伍的学历结构、学缘结构、年龄结构,保持学科队伍可持续发展的能力。在2020年度内,环境科学与工程学科团队成员稳定在25人,队伍中有省千层次人才5-8人,教学名师2-3人,教授2-3人,博士15人左右。

 (2)建立学科成员考评制度。明确学科带头人、学科方向带头人及学术骨干责、权、利,明确每一位学科成员应该完成的学科任务(个人立项项目、发表论文级别与数量、出版专著或教材、指导产业创收等指标)。

      2.科学研究建设内容

 (1)进一步凝练学科方向。针对黔北山地资源开发利用过程中出现的水土流失、水质下降、石漠化现象严重、采矿导致的生态环境恶化问题。重点开展黔北流域水、土、气环境监测,对黔北山地资源进行摸底调查,对不同类型用地的水、肥、污染状况进行立地条件分析。运用生态学原理,展开水土流失规律、防护林、水土保持、石漠化治理、矿业废弃地生态恢复等研究。重点开展:水污染控制与水质安全保障;山地资源利用与脆弱环境修复;态污染控制与废弃物处理处置;环境化学与环境生物。

 (2)以学科建设为契机,督促学科成员按时完成现有国家级及省部级等项目的验收和成果转化。争取更多国家级项目和省部级课题立项、发表更多高水平学术论文,出版专著教材等。

      3.人才培养建设内容

 (1)通过一流学科项目的建设,更近一步环境科学、环境工程及农业资源与环境相关专业人才培养体系、形成良好的能满足行业发展与生态文明建设需要的人才培养方案。

 (2)以学科建设为契机,积极推动“我校大学生科技园”,着力提升环境专业学生创新能力、动手实践能力。

      4.社会贡献建设内容

 (1)在学科建设中,通过校企合作,对企业进行技术培训,可带动企业开展排污治污相关工作,加快环境建设。

 (2)通过三区人才服务、挂职扶贫、科技特派员等形式,扩大学科社会影响力,形成一支稳定的服务于地方社会需求的环保科技队伍。

 (3)通过主办学术会议、成立环保协会等方式,扩大学科对外影响。


上一条:资源与环境学院与遵义市精科信检测有限公司洽谈学科建设、科普宣传、校企合作事宜

关闭

Copyright © 2014-2018 遵义师范学院资源与环境学院 All Rights Reserved

电话:0851-28950875 传真:0851-28950875 邮箱:zyyhjxy2013@163.com 

地址:贵州省遵义市新蒲新区(红花岗区新蒲镇)平安大道中段 邮编:563006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