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日前,遵义师范学院资源与环境学院青年博士教师陈留美作为第一作者与共同通讯作者(合作单位:中国科学院南京土壤研究所)的最新研究成果作为封面文章在《中国科学:地球科学》刊出(第65卷第7期)。这是遵义师范学院教师的文章首次以遵义师范学院为第一署名单位,作为封面文章在《中国科学》上发表。
该研究发现:不论起源于何种景观与母质类型,水稻土在1m土体内最终都会呈现铁的流失趋势。起源母质pH、CaCO3与有机质含量、地形控制的物质运移以及人为灌溉引起的土壤水分状况变化与植稻年龄共同决定了稻田铁流失的模式和速率。全国稻田土壤铁流失通量约为46.4~195.7Tg a−1,全国稻田铁流失总量约为5121.5~9412.2Tg。与目前其他途径输入海洋的铁流失通量相比,中国稻田铁流失通量非常可观。同时,研究还提出了铁在水稻土土体系统、土-水系统和陆-海系统的转化迁移模型,该模型对于理解地球表层系统中铁的迁移和循环过程以及土体内部不同形态铁的相互转化过程具有重要作用。

该研究得到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批准号:41967001、41401238)、土壤与农业可持续发展国家重点实验室开放基金项目(编号:Y20160001)和贵州省科技计划项目(编号:黔科合基础[2017]1209)资助。
《中国科学》系列刊物是中国科学院和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共同主办、《中国科学》杂志社出版的自然科学综合性学术刊物,创刊于1950年,是我国自然科学基础理论研究领域顶级学术刊物,在国内外学术界有着长期而广泛的影响,多年来被国际上多种权威检索刊物收录。2022年,资源与环境学院有4篇学术论文发表在《中国科学》上,资源与环境学院教师在该刊物发表文章,是学院近年来不断提升科学研究水平的重要代表性成果,彰显出我校教师勇于创新、开拓进取的良好精神风貌,这将进一步激励广大教师潜心研究,不断产出高水平科研精品力作。
陈留美简介
资源与环境学院副教授,中国科学院南京土壤研究所土壤学专业博士毕业,中国科学院地球环境研究所博士后。主要从事土壤学领域的教学工作,承担了“土壤地理学”“土壤农化分析”“土壤污染修复技术”等课程的教学;长期致力于农业资源和生态环境相关方面的研究,主持科研项目10余项,其中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2项。发表文章30余篇,其中SCI文章10余篇。研究工作主要包括:我国重要的土壤类型水稻土和茶园土壤的演化与可持续发展,青海湖沉积物、赤水河流域生态环境、稻田铁流失等,其研究结果为制定不同类型土壤精准管理措施和可持续发展规划提供了迫切需要的土壤质量综合信息,为生态环境保护与治理提供了翔实的数据支撑,为地方乡村振兴与生态文明建设作出了一定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