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1年前,我出生在一个秋天的夜晚,那天是1980年的9月11日。第二年,也就是1981年的9月9日,我特别敬佩的法国心理学家、精神病学家、哲学家拉康离开了人世(当然,这是我长大之后学了心理学才知道的)。他走的时候,据说有数万人参加了他的葬礼。众多的报刊杂志进行了报道!评论称:“拉康一个人就构成了法国一个时代的精神生活。”这个评价可谓至高无上,无人能敌。
作为一名心理学工作者,我也曾在心里暗暗向往,希望有朝一日也能在心理学界功成名就,名垂千古。后来慢慢发现,大多数人,包括我自己,只能过普通的生活,做一个平凡的人。当我放下对偶像的执着,试着去重新思考思考诸如一系列关于自我的问题时,我慢慢安静了下来,也渐渐地放下了那些辉煌和荣耀的梦想,在学习心理学的路上,我慢慢看见了我的初心之所系,信心之源泉,爱心之所向,恒心之所在。
我的偶像,心理学家拉康的理论中对我影响至深的一句话是“无意识是像语言一样被构成的”。无意识的结构与我们当下所有有意识言说的语言具有同样的结构,同样的语法规则,这句话让我坚定了探索潜意识的信心和勇气。后来我渐渐理解了,作为一个人,展示给别人的也同样是我们语言和行动所“讲述”的一个个故事。同样,我今天的演讲也是在讲故事,在讲一个普通的心理学工作者关于他对心理学专业的初心、信心、爱心、以及恒心的故事。
首先:我想说说我学习心理学的初心
1999年,上个世纪最后一年的7月,我参加高考,高考的3天。我几乎没有睡着觉,就在紧张焦虑,迷迷糊糊中考完了高考。高考成绩很不理想,我作出了人生中一个具有重要意义的抉择:我选择了应用心理学作为我的专业。
当时的想法很简单:如果你不能搞好自己的心理素质,那么你也将很难在任何领域成功。所以我选择了心理学,没有考虑心理学专业在当时的处境,也没有考虑到将来的就业,就这样,我成了一名心理学专业的学生。
最终想来,我之所以选择心理学专业,是被内心的问题所驱动的,或者是内心的情结使然!心理学家荣格曾经说过这样一句话:那些你认同的,将成为你的自我,那些你逃避的,终将成为你的命运。在心理学的学习中,我渐渐领悟到:而我们总是在逃避命运的途中遭遇自己的命运。
我们的一生,兜兜转转,我们拼命去逃避命运!连我的父母也常常对我说:“你们要好好学习,将来能够离开家去外地生活,摆脱这面朝黄土背朝天的农民生活”。我遵循着父母的殷殷希望努力地学习,我终于离开了我生活的家乡,我去了城市生活。我以为我可以从此过上与父亲不一样的生活,我们的生活会从此毫不相同。后来我才发现,我越来越像父亲,或者说在心理层面继承了父亲的生活方式。我父亲是一个农民,同时也是一个民间的草药医生,40多年为人接骨疗伤,而我作为心理咨询师,也在疗愈来访者心灵的创伤。
或许我们都是这样,在逃避命运的途中遭遇自己的命运,人生其实无处可逃。改变命运的唯一方式是:停下逃跑的脚步,转过身,面对你的命运,拥抱,臣服,亦或和解!
我曾看过BBC拍摄的一期节目:“撞沉泰坦尼克号的冰山”。1912年4月15号凌晨,号称“永不沉落”的泰坦尼克号,撞上冰山,沉入大西洋,1523人葬身海底。数十万年前格陵兰岛飘落下的一朵朵美丽的雪花,历经数十万年沉积为冰川,经过冰川运动,有一座冰山飘到大西洋,与泰坦尼克号相遇。当时的史密斯船长下达了一个看似正确,实则致命的命令:“调转船头,避开冰山。”然而泰坦尼克号躲避不及,被冰山拦腰撞上,慢慢沉入海底。据后来的研究,如果史密斯船长让船迎头去撞冰山,这船上的人也许都不会死。因为可能只是撞坏了船头的隔水舱而已。很多年后,人们以各种方式去讨论泰坦尼克号,而我也总在思考它与命运的关系:
一朵朵雪花的沉积是如何摧毁这个庞然大物的?
如果当时史密斯船长没有去逃避,而是迎头撞上冰山,结局会如何?
我更深刻地理解了世间万物与我们自身的关联,我也更深刻地理解了关于命运,我们无法逃避,唯有勇敢面对,才有可能把握命运!
或许我是幸运的,在面对自己的问题时,没有去逃避,我选择了去面对,我选择了心理学作为面对的方式。这也成了我后来在心理学学习路上的一个基本的态度。
作为一名教师,当我的学生在遭遇重大生活事件的时候,在面临心灵困境的时候,我也会一次次给他们说起这个故事,以此获得面对心灵困境的觉悟与启示!
其次:我想说说我对心理学的信心
好的心理学是关乎命运的心理学,它关涉生死与人性存在!在我的本科与研究生期间,我每天阅读着西方思想家的思想,乐此不疲。曾经,我很欣赏克尔凯格尔的作品,尤其是他的《或此或彼》。他思想中所描述的那种人性的两歧境地,如此真切地描述了人生的本相,体现了一种存在主义者面对人生本相的决心与勇气。而我也曾深深沉浸在这些矛盾纠结的人性存在境遇中。
那时,我感叹于研究生导师刘兆永先生家里的3万多册个人藏书。我感叹于先生为了读懂不同语言的思想家,竟然学习了8门外语。譬如先生就曾告诉我为了阅读俄国思想家巴赫金,他学习了俄语。先生告诉我们,巴赫金一个人即足以相当于一所著名的大学,我感叹不已。先生告诉我们,一门语言就是一种思维方式,如果你掌握了不同的语言,就可以从不同的视角去看同一个世界,如此就不再流于肤浅与单向度。先生是我的榜样,我想成为先生那样的人,我沉浸于阅读,也淹没在其中。果然不负先生所望,我的毕业论文成为当年的优秀论文。
研究生毕业之后,我回到遵义师范学院做了一名普通的老师,我的人生亦经历了各种苦痛折磨。我发现我曾经学习的理论知识无法解决关乎人生命运的问题。
于是,我开始重新思考:我是谁?我从哪里来?我将到哪里去?如何过好这一生?我开始从心理学的理论研究转向实践研究。
我的第一个课题:就是我自己。我开始深刻理解了心理学中一个叫“情结”的东西是那么深刻地影响了我的情感、工作与生活。荣格说:“情结是引爆心理世界的燃点,其痛苦并非病态的错乱。痛苦不是一种病症,而是幸福普通的对极;情结唯有当我们不承认有它的时候,才成为一种病态。”
在痛定思痛之后,我走上了寻找自我,成为自我的道路。或许人之所以不想改变,不是不想改变,而是不够疼,而我疼够了,我决定试着去成为自己。很庆幸,这时候我遇到了意象对话,遇到了我这一生都充满感激的老师与朋友。
从2007年开始,我就参加了心理学每周(9:00-12:00)的成长小组,在小组里做各种心理练习。如今算来,我泡在小组的时间已经有14年时间了。在这14年的小组学习中,我获得了很多的收获。这样的一些收获也也影响到了我对心理学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及心理学专业学生培养的思考。
作为一名心理学老师,很多年以来,我一直被问这样一个问题:张老师,你是学什么专业的?我是学心理学的。那你知道我的心里想什么吗?面对学生期待的目光,我只能老老实实的回答:“我不知道”。学生一脸失望地走开了。这个问题问得多了,我开始思考,有没有一种方法能知道我们心里想什么呢?
从2012年开始,我开始探索绘画心理分析投射技术,后来跟着严虎老师(央视挑战不可能的节目心理学专家)开始了正规的学习。自2014年秋季学期开始,我开始为学校的师生及遵义市的心理学爱好者开设了一门名为《绘画分析与自我成长》的公益课程。到我2017年9月到华南师范大学访学为止,共开设了六个学期,每周一次,每次三小时。该课程没有任何纪律要求,觉得有意思就来,觉得没收获就可以走。而我让感动的是,有些同学一直跟着我上了多次课,部分人也成为在遵义,乃至贵州开展绘画心理学的主要骨干。我记得当时一个60岁的老人,连着听了3个学期的课。当时,她的女儿面临着严重的心理困难,她说这门课程改变了她的生活以及面对女儿的态度。从2016年春季学期开始,我将《绘画分析与自我成长》这门课做了较大的调整,更名为“艺术治疗:种子的故事”。2018年,《艺术治疗:种子的故事》作为专业课程写入《遵义师范学院应用心理学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并由我担任该课程的主讲教师。近年,我将传统中医思想中的心理治疗资源与意象对话实践融入《艺术治疗》课程,并成功获批遵义师范学院的2021年教改课题。
作为曾经的心理学教研室主任与专业负责人,为了提升学生在实习与未来教学中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在人才培养方案中开设了《心理咨询实操技能》课程;同时从2015年开始,在心理学专开展了心理学实践教学工作坊及心理剧创作与展演。
作为一名心理咨询师。我基于“心病还须心药医”理念,于2014年开始研发“制药人意象技术”,该技术被收录入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8年版《意象对话临床技术汇总》一书。基于制药人意象技术研发的“制药人意象与哀伤辅导工作坊”已举办6期。2018年受邀在华南师大心理咨询中心培训该技术。目前,该技术在国内被心理咨询师广泛用于个体咨询与躯体治疗;2019年5月受邀在“全国首届绘画分析应用实践高峰论坛”介绍该技术在大学生团辅中的应用。
在具体的一线心理咨询实践中,基于一些小小的成功,我也慢慢坚定了对心理学的信心。
今年,某校几个班级的30多名女生10多天时间里寝室、教室反复出现胸闷,呼吸急促,瘫倒在地的情况80余次。经遵义市各大医院的专家诊断排除生理原因,最后确诊为“心因性过度通气综合症”。也就是心理学所谓的“癔症”。我受命前往进行心理辅导,我采用了表达性艺术治疗技术和躯体意象干预技术进行了两次团辅,参与团辅的学生至今没有发生复发的情况。
曾经出现在心理学教科书的术语“癔症”,也终于不再是一个理论教学的概念,而是呈现在我们生活的周围,是需要我们用专业技术去帮助的人群。
在心理学实践中的这些应用,也让我逐渐坚信心理学的实践价值,并不断在我的课堂教学中向学生用实例说明心理学专业在社会心理服务中的重要价值和意义,坚定学生的专业信心和归属感。
从理论到实践,从自助到助人。作为一名心理学工作者,我也逐渐在成长和蜕变,并不断从心底升起的对心理学专业价值的信心。
再次,我想说说我对心理学的爱心
在2019年,我的孩子来到了这个世界,如今他1岁10个月了,我最近在带着孩子读绘本。我特别喜欢美国绘本作家玛格丽特·怀兹·布朗的绘本《小岛》,每次读这个绘本都会让我有一种来自心底深处的感动。尤其是这句话:“在海洋的底下,所有陆地都是连在一起的。”在辽阔海洋的每一座小岛,表面看起来都是孤立地存在着,但是它们并不孤独,因为在海底深处它们彼此相连。
孤岛,很多时候被我们用来隐喻个体孤独的存在。也听过这样的话:与其互为人间,不如自成宇宙。仿佛我们人类就是这么孤独地活着,就像漂浮在大海上一座座冰山。
我想起了荣格,在其历时十六年的“独自面对无意识”的实验中,他感觉到了心灵深处的那些梦境,图像,幻想,他很担心那就是精神分裂的症状。直到生活在中国山东青岛的卫礼贤带来了《太乙金华宗旨》请荣格为之作序时,这本书帮助荣格摆脱了困境。他发现,几千年前的中国人在修行时就看到了这样的躯体意象。他在《金花的秘密》里写道:“从此东方与西方,不再天各一方”,有一种磅礴的大气,有一种从东方文化里见证了内心世界并非孤独存在的释然与感慨。
最近这些年,在我的咨询实践中,我发现抑郁的来访者越来越多。是什么让我们的越来越抑郁呢,根据意象对话心理疗法的理论,是我们的爱出了问题。我总是经常对学生讲:“人并非孤岛,而是一个始终在心灵深处彼此相连的命运共同体。爱让我们彼此理解,相互联结,而恨让我们各自分离!” 而产生爱的一个前提,是信,是要相信我们并不孤独,而《小岛》正是这样的绘本,让我们相信彼此并不孤独,内心相连,从而也相信我们能力去爱,以及接纳彼此的善意。
最后,我想说说我心理学的恒心
“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心理学作为一门探索人类心灵世界,并致力于人类自知的事业。如果没有恒心和勇气,是无法有所成就的。需要我们终身学习,不断自我成长。作为一名教师,你只有成长的有多深,才能把你的学生启发得有多深。
为了探索内在的心灵世界,荣格用16年的时间做了“独自面对无意识”的实验。我的一位老师也很感慨地说,与他们一起通过心理学小组做自我成长的很多同行,后来慢慢地越来越少,有些人就不再做了。她发现,那些走到最后的的人,大底并不都是聪明人,而是能持之以恒,且有勇气面对心灵世界种种不堪,且能直接面对的人。确实,在人类自知的旅程中,我们缺少的不是自知的技术,乃是改变的勇气!
心理学家荣格也说,“自性化是一个无限接近而没有终点的过程,我们的一生都走在路上”。作为心理学工作者,成长也是如此,让我们彼此相伴,持之以恒,我想星光,终将不负赶路人!
最后的最后:不讲故事,即是自由
借用好友周烁方(意象对话理事长)在其论文《故事及其改写》里的一句话作为今天的结束语吧,他说:
“好的心理治疗是彻底改编故事,把一个悲惨的故事改编成幸福的故事,过去的悲惨变得充满意义,自我焕然一新,未来的人生更是幸福可期。更好的心理治疗能让人离开故事,不再讲故事,不必依靠任何一个悲惨或是幸福的故事来建立自我稳定感与存在感。过去的已经过去,未来的还未到来,每一个当下都是创造。不讲故事,即是自由”
讲故事其实很难避免,而我又远未达到不讲故事的自由境界,就讲了这么一个关于我与心理学的故事。我在心理学的这个故事里,走过了22年的历程,未来,我还将继续走在这个始终与心理学与我的生命休戚相关的故事里。因为,心理学是我的兴趣,我的爱好,我终生的职业追求!我对心理学的爱理性而平和,其实并不浓烈,但细水长流,至死不渝!
谢谢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