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视域下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学术研讨会在我校召开
为学习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和中央民族工作会议精神,积极推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与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理论探索与实践研究,促进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研究的发展创新,“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视域下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研讨会于2023年10月14-15日在我校召开。本次会议由《中国边疆史地研究》编辑部和中国边疆研究所国家与疆域理论研究室与贵州省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研究基地和遵义师范学院历史文化与旅游学院联合主办。

开幕式上,遵义师范学院校长、教授刘肇军,中国边疆研究所国家与疆域理论研究室主任、《中国边疆史地研究》主编李大龙教授先后致辞,遵义师范学院历史文化与旅游学院院长、教授陈季君主持开幕式。


刘肇军校长欢迎与会专家来到历史文化名城遵义,指出“遵义师范学院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研究基地始终坚持以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强和改进民族工作的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领会“两个确立”的决定性意义,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为推动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高质量发展,加强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提供智力支撑,自基地筹建以来便认真开展各项工作,在科学研究、人才培养和服务地方等领域开展了大量工作。基地先后立项国家社科基金项目、教育部人文社科基金项目7项,发表高质量文章20余篇,其中两篇文章获得贵州省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一等奖。陈季君教授发表的《论中国古代边疆与中原一体化的历史进程:以清朝为中心》一文被《新华文摘》全文转载并列入封面推荐。两年来,基地研究人员先后赴世界文化遗产地海龙屯、仁怀市后山苗族布依族乡、桐梓县马鬃苗族乡开展宣讲,引导各族群众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中国边疆史地研究》主编李大龙研究员致辞,指出要不断深入学习研究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强和改进民族工作的重要思想,加强对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和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等基础性问题的研究。
上午的主题报告环节由云南大学历史与档案学院院长罗群教授主持。七位专家先后做了交流发言,中国社会科学院古代史研究所李世愉研究员做了《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角度论土司制度的历史地位》发言,认为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角度,可以重新审视土司制度的历史地位,对土司制度的历史地位做出实事求是的评价。吉林社科院历史研究所李治亭研究员的发言的题目为《论清代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指出了清代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形成的三个阶段。西南大学历史地理研究所马强教授以《从历史地理学角度看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形成与发展》为题发言,从学科的视角探讨了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形成与发展的历程。复旦大学历史地理研究中心姚大力教授报告的题目为《对中国早期文明起源与发育的若干认识》,从语言学、体质人类学等学科领域探讨了中国早期文明的起源与发育的过程。陕西师范大学西部边疆研究院院长王欣教授发言的题目为《魏晋南北朝西域与内地一体化进程》,探讨了魏晋南北朝时期西域和内地的交往交流交融为一体化的历史过程。吉林大学文学院历史系教授高福顺以《混一天下:金宋“战”“和”的历史意义》为题,论述了宋金和战时期的民族关系。云南大学潘先林教授以《对“中国历史发展整体性”理论的几点思考》为题,论述了“中国历史发展整体性”理论的提出及发展的过程。李大龙研究员点评指出,各位专家结合自己的研究领域,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视角,深入探究了中国历史上的民族关系、文明起源、中国历史发展的整体性等问题,有较强的创新意识。
下午的主题报告分两个阶段进行,第一阶段由陕西师范大学西部边疆研究院王欣教授主持,《中国边疆史地研究》主编李大龙研究员做了题为《“大一统之在我朝”:清朝对“大一统”的继承与实践》的发言,认为清朝对“大一统”王朝国家疆域和国家治理的巩固与发展起到了重要推动作用。云南大学历史与档案学院院长罗群教授发言的题目为《革命·建设·发展·治理——中国共产党边疆认知与边疆话语的百年流变》,阐述了不同时期中国共产党边疆认知与边疆话语的生成、发展与转变。云南大学政府管理学院方盛举教授以《边疆安全治理现代化与周边安全共同体建设》为题,认为推进边疆安全治理现代化,离不开与周边国家的联动协同与互动合作。《中国边疆史地研究》编辑部副主任刘清涛发言的题目为《疆域结构与中国历史发展的整体性》,指出需要推进边疆与内地作为一个整体的相关理论研究,以加强我们自身边疆史学术和话语体系建设。云南师范大学历史与行政学院方天建副教授以《晚清滇东南苗族移民的文化涵化研究》为题,探讨了民族关系的互动问题。潘先林教授点评指出,专家学者从“大一统”、边疆话语体系、边疆安全与边疆治理、疆域结构与中国历史发展的整体性以及个案研究等方面探讨了边疆及民族关系等问题。
下午第二阶段的报告由云南大学方盛举教授主持,贵州省社会科学院王兴骥研究员发言的题目为《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与西南边疆治理》,以贵州土司为例,探究了土司制度与国家治理的关系。我院郗玉松教授以《民族交往交流交融视域下的清代贵州苗疆婚俗改革研究》为题发言,探讨了清代贵州苗疆族际通婚与民族互动。我院阳序言博士做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历史实践》的发言,以清末民初鄂西民族地区民族关系为例进行了探究。马强教授点评指出,这组文章以地方民族关系为例,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提供了丰富的案例。
会议闭幕式由刘清涛主持,郗玉松做了会议总结。会议研讨后,各位专家到遵义市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示范基地进行了实地调研和学术考察。
摄影:王雍
撰稿:郗玉松
二审:党会先
终审:陈季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