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贵州省社会科学院​王兴骥、周芳苓研究员莅临我院指导国家课题申报
发布时间: 2021-11-22 09:37   打印内容

贵州省社会科学院王兴骥、周芳研究员莅临我院指导国家课题申报

2021年11月19日下午,贵州省社会科学院城市经济研究所所长、省管专家王兴骥研究员,与贵州省社会科学院周芳苓研究员等一行莅临我院,指导全院教师如何进行国家课题申报的准备工作。其中,周芳苓研究员以《国家课题申报:匿名评审与眼球定律——“走近”评审者》为题,重点介绍了国家课题申报工作中的“选题之路”。讲座地点设在执文楼323会议室,由历史文化与旅游学院副院长余昊主持,党政班子成员和全体专任教师参与交流讨论。

我们知道,“选题”作为一种学习、模仿、探索、反思和谋划的过程,是实现社科人国家课题“诉求”的第一步,也是成功吸引评审专家眼球的首要因素。因而,如何选择适当的研究课题,是至关重要的。周芳苓研究员认为,“好”的选题应当做到“五性共融”,即创新性(要做到理论新、方法新、对象新、地域新、概念新,坚持与时俱进)、时政性(要关注国家的战略亮点、时政热点、民生焦点和社会痛点)、应用性(要争取上接天线,下接地气)、交叉性(要注意以一门学科为主,多门学科交叉融入的跨学科研究范式)和可行性(要有长期的经验积累、合理利用网络资源、研究团队的年龄跨度等)要素兼具。选题的总体原则是,从大处着眼和小处着手,当然也可以以小见大。对于研究者而言,如何设计出能够吸引评审专家眼球的选题,是多数老师非常关注的话题。周芳苓研究员将之总结为“四字口诀”——特、精、齐、美。在他看来,所谓“设计选题”,是将“选题价值”具象化、“学术情怀”理性化、“内容框架”逻辑化、“研究思路”清晰化和“文本呈现”规范化的一种系统工程,也是社科人国家课题申报的第二步。随后,周芳苓研究员详细介绍了国家社科基金项目匿名评审的动态演进机制,分享了自己申报国家课题的心路历程,列举了近年来国家课题入围与中标的优秀选题,并就如何撰写课题申报书和活页提出了中肯建议。

讲座最后,王兴骥、周芳苓研究员耐心细致地解答了我院郗玉松副院长、陈旭教授、周菁副教授和李士祥博士等人在国家课题申报过程中出现的困惑,并就其申报选题进行分析,不但论证了选题的可行性,也就如何进一步打磨题目给出了自己的见解。王兴骥研究员在总结时进一步说道,一项“好的”研究课题申报书是需要不断打磨的,研究者要善于“放下面子”,向同行们虚心求教,不断听取别人的建议才行。而这些真正的“水磨功夫”,也是我们在学术研究路上必须具备的基本素养。

撰稿:李宁

摄影:韦薇

审核:余昊

电话:0851-28929529 E-Mail:zynclishixi@sina.com Copyright©2009-2010 历史文化与旅游学院 All Rights Reserved.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