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工作

科研工作

首页 >> 科研工作 >> 正文

“生物学”一流学科学科简介

发布日期:2021-03-20    作者:     来源:    点击:

一、学科发展历程

“生物学”一流学科最初组建于2008年“植物学”校级重点学科,2011年发展为“生物学”省级重点支持学科,2014年升级为“生物学”省级重点学科,2018年作为省级一流培育学科进行建设。

二、学科方向、特色及优势

遵义师范学院生物学学科是贵州省重点学科,经过多年的发展,学科逐渐形成了微观上注重环境因素与生物互作的机制研究,宏观上注重生物资源调查及开发、植物保护及农业资源利用的研究,围绕人才培养和服务赤水河流域、黔北地区经济战略的需求,形成了四个稳定的研究方向,分别是:植物生物学、动物生物学、植物保护、农业资源利用方向。学科区域特色显著,优势明显。生物学(生物、环境与农学交叉学科)学科在赤水河流域开展的环境保护与山地农业发展领域的研究,在省内处于优势地位和先进地位,在国内也有一定影响,特别是赤水河流域生物资源的保护与利用研究,具有国内领先水平,取得多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和省部级重大攻关项目, 发表30余篇SCI论文和获得多项国家发明专利。

三、学科队伍

学科师资队伍结构合理,并有强大的外部支撑师资条件:生物学科现有团队成员71人,来自40余所不同院校(所),其中,包括中国农业部科技专家1人,贵州省千层次创新人才8人,西部之光访问学者2人。兼职博士生导师1人,兼职硕士生导师9人。教授16人,正高级实验师3人,副教授35人,高级实验师1人,高级职称人员占77.5%;具有博士学位的有38人,硕士26人,博士、硕士学位人员占90.14%。拥有贵州省“赤水河流域环境保护与山地农业发展”人才基地,聘请了官春云院士担任学科顾问,并成立了院士工作站,院士所带团队每年定期到学校指导学科开展工作。

四、学科条件

学院拥有赤水河流域环境保护与山地农业发展“2011”协同创新中心1个、科技厅赤水河流域原生态环境微生物研发等创新人才团队1个、赤水河流域植物资源保护与利用等教育厅科技创新人才团队2个、遵义市喀斯特土壤特色蔬菜高产栽培创新人才团队1个、遵义市有机废弃物资源综合利用创新人才团队1个、贵州省一流平台(普通生物实验教学中心)1个、赤水河流域动物(植物)资源保护与利用等教育厅重点实验室3个、教育厅黔北地区特色鱼类保护与开发利用工程中心1个、科技厅的贵州省松林有害生物防治工程技术中心1个、土肥资源高效利用国家工程实验室-西南分部1个。实验室现有面积5097.4 平方米,其中研究室25间,共1564.8 平方米;拥有仪器设备1891台(件),总价值1915.6万元,其中10万元以上的仪器设备有21台(件),价值504.01万元。

五、学术成果

学科近年来有国家自然科学基金8项,贵州省教育厅“125”重大项目2项,其他省部级、市级科研项目130余项,科研经费超过1200万元。学科成员公开发表科研论文200余篇,其中SCI论文30篇,一级学术刊物论文20篇,国内核心期刊100篇;出版专著、实验教材共计17部,获得国家发明专利12项,实用新型专利40余项。

六、学术交流

为提高学院教师科研水平,加强学术交流,学院定期开展学术论坛,加强内部教师学术交流,并时常邀请校外专家来我院作学术报告;学院还鼓励教师外出进行学术交流和考察学习。近年来举办了学术报告30余期,邀请外来专

七、社会影响

学院积极响应贵州省科技扶贫、助推脱贫攻坚的号召,充分利用农业相关专业博士团队科研、人才优势,组成由8个贵州省科技特派员、12个贵州省“三区”科技人才、6个遵义市科技特派员的“师院服务地方经济发展”团队深入开展脱贫攻坚工作。聚焦贵州茶、果、蔬菜、中药材、冷水鱼、禽畜、蜜蜂养殖、优质稻等产业为汇川、红花岗区、播州区及其他县市培训各类人员980人次,为企业培训技术人员2000余人次,惠及农民9000人。“师院服务地方经济发展”团队在服务三农、助推脱贫攻坚方面做出了突出贡献,多次受到国家、省、市的表彰,获得贵州省脱贫攻坚群英谱英才、全国五一巾帼标兵等的称号。

八、人才培养

学科建设注重对学生科研能力的培养,近年来,学生以第一作者发表论文18篇,70余人次获得国家发明专利、实用新型专利。我院学生团队多次获得国家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和贵州省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多名同学获得了贵州省“挑战杯”科技发明制作大赛和全省大学生创业计划大赛中获得二、三等奖和优秀奖。国家生命科学大赛二等奖和贵州省首届生命科学大赛一、三等奖和优秀奖。截止2019年,共有近400名学生考上中科院、“985”、“211”高校等科研院校的硕士研究生,60余名学生考上公务员、选调生,毕业生在高等院校、政府机关、科研机构、中小学以及其他企事业单位任职并受到用人单位的良好评价。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