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民族广泛交往交流交融”“各民族优秀传统文化都是中华文化的组成部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共圆伟大复兴梦想”……走进遵义师范学院历史文化与旅游学院,醒目的宣传标语,营造着巩固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成果的氛围,彰显着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主题。
2021年以来,遵义师范学院历史文化与旅游学院依托省级重点学科“中国史”,整合各方资源,成立由14人(其中,教授3人,博士教师9人)组成的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科研创新团队,以“研究+教学+实践”的形式做好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有关工作,助力学校成功创建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单位,遵义市、贵州省建设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示范市、模范省。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离不开理论支撑,而科研正是高校的优势所在。
历史文化与旅游学院在“中国史”学科专门设置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研究方向,先后获批遵义市、贵州省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研究基地。
团队成员从历史学、民族学等多维度开展一体化和增进共同性研究、多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研究,发表多篇高水平论文,承担一批科研项目。
论文《论中国古代边疆与中原一体化的历史进程:以清朝为中心》被《新华文摘》全文转载并将标题列入封面目录,项目“西南‘民族文化走廊’戏剧文化交流交融史证研究”“清朝治理西南边疆地区的教化策略研究”获国家社科基金项目立项,“中华民族共同体视野下的遵义民族交融史研究”获全省统战理论政策研究课题立项。
民族文化、红色文化在遵义交相辉映。团队立足遵义文化资源禀赋,开展“长征文化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发展研究”等课题研究,探索红色文化融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路径,为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中华民族共同体话语体系寻找学理支撑、理论突破。
团队成员还到仁怀市后山苗族布依族乡、黔西市新仁苗族乡化屋村、兴义市洒金街道栗坪社区等地调研,与少数民族干部群众等座谈;到其他获批贵州省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研究基地的单位,与有关研究人员交流,探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地方实践。
这些研究为遵义市、贵州省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推动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提供了有力支撑,团队智库作用得到发挥。
在历史文化与旅游学院,一间张贴有“《遵义通史》编纂办公室”标识的办公室引人注目。
团队与地方有关部门联动,正在承担遵义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史料整理、《遵义通史》编纂等工作。这也是团队深化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研究,推动科研成果转化的具体体现。
科研的高质量发展,也促进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教育教学。
走访历史文化与旅游学院办公区发现,团队成员的案头摆放着一本《中华民族共同体概论》。
根据遵义师范学院总体安排,从2024级学生开始,在全校开设通识课程“中华民族共同体概论”,这是该课程的教材,其教学任务将由团队成员承担。
除了课堂教学,团队还注重发挥实践活动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中的作用。
今年国际博物馆日当天,团队组织学生到遵义市博物馆,聆听专家讲解,体验民族文化。依托历史文化与旅游学院、海龙屯文化遗产管理局共建的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研学基地,团队定期组织学生开展研学活动,引导其增强历史自觉,坚持正确的中华民族历史观。
在团队成员的带领下,学院学生近年还以“民族团结进步”为主题举行了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师生共同走访桐梓县马鬃苗族乡等地,了解风土人情,调研文化教育等发展现状,探寻各民族广泛交往全面交流深度交融的故事。
此外,团队常态化举行读书会,师生围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等主题进行分享交流;今年4月举办校级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专题演讲比赛,引导学生从民族团结进步先进典型的故事中汲取榜样力量……
师生在共同参与中,增强了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自觉成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宣讲员。
通过不断打磨,团队逐渐探索出一套面向校内师生、校外干部群众等地宣讲模式,结合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史,重点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提出、重大意义、实现途径三个方面进行宣讲,引导大家树立休戚与共、荣辱与共、生死与共、命运与共的共同体理念。
经团队培训后,旅游管理、酒店管理专业学生以到旅游景区见习实习,历史学专业学生以到中学见习实习为契机,面向游客、中学生等宣讲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让更多人有所感、有所得。
按照计划,团队还将与遵义市中小学加大联建共建力度,进一步探索主题讲座、集体备课、教研项目联合申报等形式,推动大中小学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的有效衔接,构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一体化体系。
“我们团队将继续开展好理论研究、教育教学、实践活动,承担好服务社会的责任,助力地方民族团结进步事业进一步发展,为让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在更多地方生根贡献力量。”历史文化与旅游学院党总支书记党会先说。
(转自多彩贵州网·众望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