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场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拖慢了春天的脚步,也推迟了开学季的到来。在这延长的假期面前,为积极响应教育厅“停课不停学”的精神,遵义师范学院全体师生坚守一方屏幕,在教与学之间,留下了一个又一个难忘的瞬间。让我们一起去看看遵师人的别样课堂吧!
化身“主播”,精彩连连看
疫情阻挡了师生们去学校的路,却阻不断学生求知求学的渴望,挡不住老师教书育人的热情。在疫情期间,遵义师范学院的教师们充分利用超星学习通、腾讯QQ和腾讯会议等网络平台,变身“主播”进行线上教学。为将疫情给教学带来的影响降到最低,教师们积极准备,充分发掘自己的主播潜能,力争给同学们带来最佳的教学效果。其中,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邹继伶的“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网络课堂生动有趣,深受欢迎。
上课时,邹继伶会在课件中插入一些贴合课堂内容的视频如山歌《红军阿哥慢慢走》、纪录片《百年小平》等让学生观看并讨论,学生们也积极通过弹幕与老师互动,还不时将“打赏”“点赞”等网络新词带进课堂,让原本严肃的课多了几分轻松。同时,邹继伶将大课堂分段,既减少网上学习疲劳感,又让学生们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完成课堂学习。
在谈及线上教学的特点时,邹继伶说:“线上教学学生拥有独立的空间,可减轻压迫感,这样学生思考更随意、轻松、更有灵感,回答反而更精彩。”
突然成了“主播”,邹继伶也表示,既紧张又担心,怕同学们因为网络问题,无法顺利听网课。在上课过程中也确实出现了一些问题,但是在师生积极努力下,问题很快便得到了解决。
“邹老师耐心负责,对学生亲和友善,课堂讲解生动幽默,内容丰富,听他上课是一种享受。”外国语学院2018级英语本科(2)班李明玥由衷地说。
相约“云”上,走向成功
虽然不能如期回到学校学习,但师生相约于“云”上,学生在家也可以像在学校一样听到老师的声音,老师也可以通过云课堂进行云教学。在这场“云”上课的浪潮中,老师们使尽浑身解数,各显看家本领。
周海是化学化工学院的一名博士教师,负责两个班级的“物理化学”课,在接到网络教学的通知时,因身处四川老家通讯不畅,没有直播条件,在办理好一系列复杂的手续后连夜赶回遵义,为自己的“云”教学做准备。在开展“云”教学前期,周海先在自己任课的两个班做调研,了解到大部分学生来自农村,无法上网课;还有一部分学生在寒假即已外出打工,上工期间难以按时上课。因此周海放弃以直播的方式进行“云教学”,而是采用了录播和QQ群解疑答惑的方式,还给学生推荐Mooc上的优质课程。
“‘云教学’和在教室里教学比起来,老师相对自由,而学生也能打破在教室里的距离感,更勇于向老师提问和回答老师的问题。”周海表示,“但‘云教学’要想达到课堂教学的效果,教师必须比以前花费更多的时间和精力来进行线下的准备。”为了上好课,她需要花更多的时间备课和组织语言,视频也多次录制、反复观看。一个完整准确的授课视频录制完,她看视频的次数远超于学生。学生在理解不透彻时,她便在线上反复讲解甚至打电话或重录视频,直到学生能理解。
课堂上,周海跟学生分享了自己很喜欢的一段话:“成功的理由只有一个,而失败的理由却有千千万万个。有些人能成功,是因为他们在不懈地努力。而那些不成功的人,则总会找各种理由拖延行动。”
唯青春与梦想不可辜负
疫情防控期间,人文与传媒学院2018级学生、家住贵州省铜仁市沿河土家族自治县谢家村的崔文军,由于村寨网络信号差,每天都会独自行走一段崎岖山路,登上附近一座山的山顶。这就是他的课堂,不管风吹雨打,他都会在到这里上一整天的课。
“这里信号最好,不过路不好走,有一次上山时不小心把手机掉到山下草丛里,好不容易才找回来。”前不久的一次“历险”,让崔文军爬山时更加小心。
“我对这学期雷昌蛟老师上的‘音韵学’很感兴趣,因为可以帮助我打好创作传统诗词的基础。”除了课表上的课程,崔文军还会到未能选上而又喜欢的一些课上去“蹭课”,“因为寒假初期到广州打工时把一位老师送给我的《汉字的魅力——诗词曲联》带去工厂学习,春节没有带回家,后来发生疫情无法取回那本书,我就去‘蹭课’学习诗词格律知识。”
在学习之余,身为湘江诗社社长的崔文军还积极投入到社团工作中去。4月11日举办的第三届新时代高校文学工作三十人论坛暨云桂黔校园文学发展论坛上,他作为高校文学组织代表参加,向与会代表介绍湘江诗社,就“社刊创新性发展”作发言,并因表现优异被论坛组委会评为“社团先进工作者”。
“唯青春与梦想不可辜负!虽然疫情尚未结束,可诗社仍然积极筹办社刊,向校内外文学社团广泛征稿,努力克服困难,争取第十八期《湘江》的顺利印发。”崔文军表示。在艰苦的条件下,他坚持学习和写作,并在校报上发表了抗疫诗歌《等待花开》,用文字表达对援鄂逆行者的敬意、对未来的信心。
等待花开,更是在等待中积蓄力量、充实自我,山路的崎岖阻拦不了崔文军的求知之心,也让他明白了,学习不分时间地点,只要有一颗肯耕耘的心,总会满载而归。
居家学习惜韶华
网课怎么上,才能让学习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在上网课时,除了电脑,我还用了两个手机,一个手机听课,另一个手机则用来做笔记。很多科目我都做了word文档,还分别准备了笔记本,用不同颜色的笔在上面记录勾画重点,并每天都坚持打卡背单词。”杨康这样说。
杨康是化学化工学院应用化学专业的一名大二学生,即使因为疫情不能外出,他居家学习的生活也充实而快乐。
对于学起来比较困难的学科,杨康也能找到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喜欢“电化学测量方法”的他,在新学期开了这门课后,即刻就在网上买了课本来学习。“现在采用线上授课,正好可以将书本和视频相结合。”每节课老师都会安排课堂作业,学完一章也有章节测试,杨康做完后会及时询问老师。“老师每节课都讲得很细,用各种方式加强知识点,速课、PPT、作业、测试题。听课有时反应不过来,但课后会多听多看,相信一定能学好这门课。”
杨康还在课余时间协助学院党支部开展工作,“学院发展党员的工作依然在进行着,我负责通知同学们写入党申请书、写思想汇报,帮助老师整理文档等工作。我现在是入党发展对象,很庆幸可以朝着共产党员的方向不断前进,这对自己的学习也有很大推动。”他说道。
雾尽风暖,尽管疫情使这个假期变得格外漫长,但只要有坚定的意志和恒心,获取知识的脚步就不会停止。
网络授课让师生看到了一种不同于传统授课的新模式,教与学变得更加多元化。在上课的过程中,师生也会遇到各种各样的困难,但都会共同想办法解决。教师们“花样”百出,只为了带给学生最好的教学体验;而学生们有着强烈的求知渴望,用各自的行动让自己学有所获。一条看不见的网线,连接着思想,牵动着心灵,让这个特别的春天充满温暖的回忆。
(田宏娜、唐文、陈思竹、马关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