遵义师范学院

榜样的力量

联系我们

地址: 贵州省遵义市新蒲新区(红花岗区新蒲镇)平安大道中段
电话: 0851-28927172
邮箱: jkx@zync.edu.cn

您的位置: 首页 >> 党建工作 >> 红色基因代代传 >> 第十一期 >> 榜样的力量 >> 正文

榜样的力量--七一勋章“航天奖”获得者——陆元九
发布日期:2021-01-21

(一)七一勋章“航天奖”获得者——陆元九

人物简介

陆元九,男,汉族,1920年1月生,1982年12月入党,安徽来安人,中国航天科技集团有限公司科技委顾问,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工程院院士,第三届全国人大代表,第五、六、七届全国政协委员。我国自动化科学技术开拓者之一。作为早期出国留学的博士,新中国成立初期,突破重重阻力毅然回到祖国怀抱,潜心研究,矢志奉献。首次提出“回收卫星”概念,创造性运用自动控制观点和方法对陀螺及惯性导航原理进行论述,为“两弹一星”工程及航天重大工程建设作出卓越贡献。荣获“航天奖”。

人物事件

他是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工程院院士,还是国际宇航科学院院士;是我国著名的惯性导航及空间飞行器控制专家、自动化科学技术开拓者之一。他是一名优秀的科学家,更是一名优秀的共产党员。

2020年1月9日,陆元九院士在北京家中(来源:中国航天报记者 宿东 摄)

心向故土,报效祖国

1937年,17岁的陆元九

考取了重庆中央大学航空工程系

之后赴美留学

获得世界上第一个惯性导航博士学位

新中国成立后

在美国工作的他

一心要回到故土,报效祖国

新中国的巨大变化,让陆元九耳目一新。他带着惯性导航这一先进的技术和一腔报国热情回到祖国,准备大干一番。

被分配到中国科学院后,陆元九开始参与筹建自动化研究所,从队伍组建到办公场地的落实,再到试验设备购置,他都亲力亲为。接着他又去苏联考察,请专家来华讲学;到全国各地调研,研究探索自动化科学领域的发展前景,为我国自动化研究与发展作出了开拓性贡献。

1958年,毛泽东主席发出“我们也要搞人造卫星”的号召,中国科学院自动化研究所的任务由原来的工业自动化转向探空火箭、卫星方面。

陆元九大胆提出:要进行人造卫星自动控制的研究,而且要用控制手段回收。这是世界上首次提出“回收卫星”的概念。

经过两个多月的实验研究,1958年10月,运载火箭结构图和我国第一个探空火箭仪器舱模型在陆元九和同事手中诞生。

作为一名科研工作者,陆元九在学术著作上也颇有建树。20世纪60年代初,陆元九在负责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多项工作的同时,还坚持撰写专著,把自己在陀螺、惯性导航方面的所学所用编撰成书。

1964年,他的著作《陀螺及惯性导航原理(上册)》出版,这是我国惯性技术方面最早的专著之一。他提倡“元件为主,测试设备先行”的研制方针,对我国惯性技术的发展起到了重要推动作用。

1964年,重庆中央大学同班同学参加航空集会合影(后排左二为陆元九)

copyright©2009-2009 信息工程学院 ALL Rights Reserved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