遵义师范学院

红色留声机

联系我们

地址: 贵州省遵义市新蒲新区(红花岗区新蒲镇)平安大道中段
电话: 0851-28927172
邮箱: jkx@zync.edu.cn

您的位置: 首页 >> 党建工作 >> 红色基因代代传 >> 第十二期 >> 红色留声机 >> 正文

红色留声机--《洪湖水,浪打浪》
发布日期:2021-10-05

(二)《洪湖水,浪打浪》

歌曲介绍

《洪湖水浪打浪》是中国鄂中南地区的一首民歌,由梅少山朱本和、潘今阶、张敬安欧阳谦叔作词,张敬安、欧阳谦叔作曲,王玉珍、傅凌演唱。歌曲创作于1958年,先是1959年湖北省实验歌剧团首演的歌剧《洪湖赤卫队》中一个场次的主题曲,1961年歌剧改编成同名电影后成为电影主题曲,很快得到了更大范围的传播。歌词运用了通韵的押韵形式,分前八句和后六句两片。上片重写洪湖之景,下片重抒感恩之情。歌曲富于民歌特色,是湖北民歌的象征。1962年获得第一届电影百花奖最佳音乐奖,1994年入选“百歌颂中华”优秀纪念歌曲奖。

创作背景

洪湖,这片革命的热土,曾经是全国农村土地革命的中心之一,孕育了数不清的革命传奇与光荣壮举,谱写了一曲曲不朽的英雄之歌。

众所周知,土地革命战争时期的湘鄂西革命根据地,就是以洪湖为中心,在贺龙周逸群段德昌等为代表的湘鄂西党组织的领导下,带领湘鄂西军民,通过武装斗争创建起来的全国几块主要的根据地之一,洪湖瞿家湾是湘鄂西苏区鼎盛时期的首府。以洪湖为中心的湘鄂西革命根据地,配合各地区革命斗争,为积蓄和发展中国革命力量作出了重要贡献。在以贺龙、周逸群为首的共产党人的正确领导下,洪湖地区的游击战争坚持数年之久,后来与红六军团会合,形成了三大红军主力之一的红二方面军,并为后来的革命战争积累了宝贵的经验。毛泽东高度赞扬说:“红军时代的洪湖游击战争坚持了数年之久,都是河湖港汊地带能够发展游击战争并建立根据地的证据。”

为了纪念这段充满传奇的革命时代,湖北省各级政府都非常重视对这些地方素材的发掘与收集。1952年,湖北省、地、县三级文工团经过整编后,建成了一个约70人的歌剧团,定名为湖北省地方歌剧团。这个歌剧团汇聚了众多来自各地优秀的音乐人才,其中包括《洪湖水浪打浪》的词曲作者张敬安、欧阳谦叔等人。他们在创作歌剧《洪湖赤卫队》及谱写《洪湖水浪打浪》词曲前,就曾一起合作过约20部新歌剧。这些年轻的歌剧团成员们,出于对新中国的无比热爱与对洪湖革命的景仰,在20世纪50年代初期,他们积极深入群众,发动群众,广泛地搜集洪湖的革命斗争歌谣、故事和洪湖渔歌、民间小曲,为创作《洪湖赤卫队》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歌曲歌词

洪湖水呀浪呀嘛浪打浪啊,

洪湖岸边是呀嘛是家乡啊,

清早船儿去呀去撒网,

晚上回来鱼满舱。

四处野鸭和菱藕啊,

秋收满畈稻谷香,

人人都说天堂美,

怎比我洪湖鱼米乡。

洪湖水呀长呀嘛长又长啊,

太阳一出闪呀么闪金光啊,

共产党的恩情比那东海深,

渔民的光景一年更比一年强。

歌曲鉴赏

一、诗意语言的运用

歌词是诗歌的一种,也是诗的语言。《洪湖水浪打浪》的歌词运用了通韵的押韵形式,开口度较大的江阳韵既适宜于抒发雄壮豪迈的情感,又朗朗上口,富有声调节奏的音乐美感。从诗歌中分化出来后,情感性依然是歌词的基本属性。歌词的内容通过缜密的结构形式表现,段落和句式的有效组织和精心安排是歌词表达特定情感的重要手段。《洪湖水浪打浪》歌词分前八句和后六句两片。上片重写洪湖之景,下片重抒感恩之情。上片歌词简洁明了,生动形象,深邃的意蕴能给人以丰富的联想。清晨的阳光,盛开的鲜荷,简朴的渔船,寥寥几笔勾勒出一个真实而动人的洪湖。渔民临水而居,日出而作日落而息。靠着这天成的洪湖,“清早船儿去撒网,晚上回来鱼满舱”成为主要的生产活动。物产丰富的洪湖,盛产菱藕,又因其得天独厚的气候条件,水稻产量很高。而且洪湖地区野鸭云集,用野鸭羽毛制成的羽毛扇至今都是全国知名的传统纯手工艺品。六月荷香满城,七月莲子重垂,波光粼粼之间,洪湖给予人们的是富足的生活。这就是:“人人都说天堂美,怎比我洪湖鱼米乡”。后六句是加写,点明了歌曲的革命性,也表明了洪湖人民深知幸福生活的来之不易,对“天堂般”生活的珍惜。

二、湖北民歌的特色

《洪湖水浪打浪》是湖北人民独特而珍贵的文化遗产,如同刘三姐代表着广西,阿诗玛属于云南,《洪湖水浪打浪》则是湖北民歌的象征。与同时期的歌剧相比,《洪湖赤卫队》的一个显著特征就是将民间音乐个性化、戏剧化。因此《洪湖水浪打浪》也成为湖北民歌与革命音乐的完美结合。

民歌特色之一:衬词的运用。衬词没有实际意义,但是对歌词的节律变化、情绪表达和地域风格的体现起到很大的作用。《洪湖水浪打浪》中衬词的使用极具地方特色。湖北地处中国南北交界地带,文化与音乐均有独特的色调,既有南方民歌的委婉流畅,又兼北方民歌的高亢明亮。从民歌发展来看,荆楚民歌是由《楚辞》经汉代乐府的相和歌、南朝乐府的西曲到宋代及以后的竹枝词,形成了丰富完整的楚歌体系。自古荆楚民间就有“无歌不插禾”之说。许多民歌反映了当地特有的农业生产民俗,也继承了“楚歌”中浪漫主义的音乐性格和乐观的音乐禀赋。早在屈原借用“楚声”的民歌形式作成《楚辞》之时,楚地民歌已经打破了古诗语言字数与句式的诸多限制,每句可长可短,并在句头或句中加上衬字以丰富歌曲的韵律和节奏,增加歌词的内容含量,是以形成穿插体的民歌形式。《楚辞》中“兮”字所体现的体式因素,是穿插体民歌体式流行的重要渊源。作为体现楚文化特色的湖北民歌,《洪湖水浪打浪》不仅反映了楚地的诸多民俗与艺术风情,也沿袭了《楚辞》中的骚体形式,句子参差不齐,灵动自由。歌词中运用的衬词,如:“洪湖水呀浪呀嘛浪打浪啊,洪湖岸边是呀嘛是家乡啊。”即使歌词口语化、生活化,营造一种自然而绵延的情感氛围;同时衬词也改变了正词中原有的平仄,造成句中和句尾的回环韵律,使得歌词既悦耳和谐又活泼整齐,既有泼辣奔放的酣畅淋漓,又有如水般的柔美绵长;加上音乐上的“拖腔”,结合婉转的旋律,使人深深感受到歌唱者韩英所代表的革命者对家乡爱的深沉与纯真。

民歌特色之二:地域特征的描写。民歌作为人类历史上最为悠久的文学样式之一,也是反映民俗民情的一面镜子。湖北为荆楚之地,历来善歌。宋代《乐府诗集》中著名的“西曲”即出于“荆、郧、樊、邓”,说为“荆楚四声”,可见“九头鸟”善歌古来有名。荆楚民歌中多有反映农业生产民俗的歌曲。洪湖地区自古就有种田、出湖唱歌的习俗,民歌形式有渔歌、田歌、号子等十来种,歌曲内容十分丰富。如湖北通志便载有大量的荆楚田歌,其中就有与洪湖接壤的沔阳的《薅草歌》,其旋律高亢优美,富有江汉平原淳朴的田园风味。《洪湖赤卫队》中的音乐主要来自湖北天门、沔阳和潜江一带的民间音乐。《洪湖水浪打浪》的音乐取自洪湖渔歌之一的《襄河谣》(襄河是汉江的别称)。《洪湖赤卫队》创作组的主要负责人张敬安搜集到这段民谣后,很快被其中优美的旋律打动,一改其悲伤凄惶的情绪,成为一种悠扬又委婉的行腔,正适宜新中国成立后过上了幸福生活的洪湖人们的歌唱心情。洪湖现是中国湖北最大的淡水湖,全国七大淡水湖之一,素有“鱼米之乡”的美称。洪湖水域面积四百多平方公里,烟波浩渺,绿荷红莲成为其天然的形象代言人。“人人都说天堂好,怎比我洪湖鱼米乡”就是其真实的写照。渔帆点点,轻舟荡漾,清晨的阳光照得水面波光粼粼,如同金子般灿烂。湖中荷叶弥盖,荷塘深处却是欢声笑语,一派安乐祥和的乡土生活情景。行进于湖中,进入莲荷的海洋,荷香阵阵沁人心脾,令人神清气爽,思绪怡扬。新的渔歌便回到了渔船上,成为湖中人们劳作时最好的抒情之曲。

三、鱼水情深的沉淀

洪湖亦是一片革命的热土。这里曾经是全国土地革命的中心之一,是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湘鄂西革命根据地的中心。贺龙同志曾在这里利用河湖港汊的地势,领导人民开展革命斗争。毛泽东在《抗日游击战争的战略问题》中指出:“红军时代的洪湖游击战争支持了数年之久,都是河湖港汊地带能够发展游击战争并建立根据地的根据。”利用水域优势开展革命斗争是洪湖革命根据地区别于其他根据地的特点。《洪湖赤卫队》反映的就是这段革命历程。其中塑造的革命英雄韩英,已经成为一代革命者的精神楷模。《洪湖水浪打浪》就是韩英唱出的对家乡深情的赞美与依恋。

一曲洪湖水,悠悠几代情。洪湖人民牢记历史,对党的感恩之情由来深久。曾经血雨腥风的英雄历程,曾经烽烟滚滚的峥嵘岁月,在这柔美悠扬的歌曲中又尽显豪迈与忠贞。据说当年创作组在采风时进驻洪湖西岸的沙口镇。作家们每天看见红日从洪湖湖面上冉冉升起,每日呈现一幅云蒸霞蔚、波光渔帆的风情画。面对洪湖优美的自然风光,作家们却无处下笔。忽一日早上听见了洪湖打渔船上的渔歌:“洪湖水浪打浪,太阳出来放金光。白天下湖来撒网,夜晚扛枪去站岗。地主湖霸都打倒,渔民个个喜洋洋。歌唱领袖毛主席,歌唱救星共产党。”创作组的作家们如获至宝,由张敬安执笔写下了《洪湖水浪打浪》歌词的前八句,欧阳谦叔改写了后六句。在后六句歌词中,欧阳谦叔突出表现了共产党和新中国与洪湖成为鱼米之乡的因果关系,直抒胸臆地歌颂了共产党的恩情,歌词抒发了革命者对家乡的热爱和对幸福生活的憧憬,直接揭示了歌曲的革命主题,因而被人们当做一种革命的精神象征。加上歌曲本身浓郁、优美的抒情旋律,很快被全国人民传唱不息。因此周恩来曾经称赞《洪湖水浪打浪》是“一首难得的革命的抒情歌曲”。

编辑:周文达

初审:周文达

复审:李太航

终审:唐 晔

copyright©2009-2009 信息工程学院 ALL Rights Reserved
Baidu
map